读经典需要贯穿的3个原则
来源于:
作者:
上传时间:2018-09-07
点击数:20991
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读“四书五经”这些传统经典?如何规范和引导青少年读经典少儿书刊、少儿图书、儿童读物?至少有三条原则格外重要,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更是如此。
首要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人性原则。学习经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、人的自觉和人的完善,这一点应该很清楚。很多人在灌输读经典目的时还以“培育圣贤”为目标,但大多数人对“圣贤”一词已很陌生,如何把古代的圣贤概念和现代的人格概念打通,是决定读经典能否适合时代需要的关键之一。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述,读经典就是为了人格更加完善,包括精神自我升华和灵魂自我觉醒等在内。圣贤不过就是人格更完善的人。
既然倡导人性原则,讲究读经典的方式和方法就很有必要,即读经典方式一定要尊重和符合人性的需要,通过趣味化的讲解,增加学生理解力,增加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有效性,这是很必要的。要使所有人通过读经典,对其自我成长、灵魂自觉和精神升华产生积极作用,而不是机械地灌输某种经学或经典的神话,或者以一些高大上的理由来强迫儿童读经典少儿书刊、少儿图书、儿童读物。
对于读经典方法的改进和完善,也要以此为标准来进行。第二个原则应该是全面原则。今天的社会,相较于古代社会而言,知识和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。对于古人来说,“四书五经”可能已占全部文字知识的百分之八九十,所以那时容易对经典有一种神秘化甚至神话般的崇拜。但是如今的社会,分工不断细化,各类知识极其丰富。我们不是为了读经典而读经典,也不仅仅是为了传承文化而读经典,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而读经典。从这个角度讲,我们不应把读经典教育和其他教育、特别是体制内教育分割甚至对立起来。作为一个学习过程,读经典可以和其他知识的学习相结合,如数理化、史地生等一切现代社会必要的知识的学习都可以和读经典同时进行。另外,读经典还可以与很多其他技艺学习,如舞蹈、音乐、绘画、书法、音乐、体育等相辅相成、齐头并进。其实,古人对此也早已强调,比如朱熹在《大学章句序》中就讲,古人8岁以下入小学,学习洒扫、应对、进退之节,以及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之文,都是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素养的综合提升出发的,而没有主张所谓的“包本背诵”。
第三个原则是阶段原则,必须考虑不同年龄、不同阶段读经典方法的区别。对不同年龄、不同领域的人,在经典选择和读经典方式上要有所分别。幼小时候把“四书五经”背下来,不是最好的读书方法。即使客观上背诵有一定的必要性,但也必须是适度的,有选择性的。对于幼儿来说,还是从一些蒙学经典少儿书刊、少儿图书、儿童读物读起,同时注重文字讲解比较好。